阅读历史 |

第 194 章(2 / 2)

加入书签

最关键的是,太医告诉他,朱希孝也因兄长离世而患病,却还要硬撑着,大雪天跪在乾清宫外为兄长乞封,朱翊钧也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陈有年搬出《大明会典》说事,朱翊钧也便去查了查《大明会典》,英国公张懋也没有军功,去世后,武宗也受封为宁阳王,这不是有先例吗?何必这么较真。

没想到,陈有年还真就这么较真,又给他回了封奏疏:“根据令典:功臣去世,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之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英国公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讨论时,持反对意见的正是上一任成国公朱辅。后来仍是被封赠王爵,不合祖制。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功勋,怎么能乱加恩宠?”

朱辅就是朱希忠和朱希孝的父亲。

朱翊钧回道:“是,朱辅要是还活着,想必也会反对自己的儿子追赠王爵。”

“当年在卫辉,朱希忠在火灾中以身护卫皇爷爷。这个王爵是朕替皇爷爷和父皇给他的恩赏。若是不合祖制,那是祖制不近人情,不妨改一改。”

一个没亲政的小皇帝,张口就要改祖制,陈有年又惊又怒,但他提到朱希忠在火场护卫世宗。满朝文武谁不知道,今上与世宗祖孙感情深厚,他要追封这个王爵,旁的人也拦不住。

陈有年只得去找首辅,张居正很欣赏他的气魄和胆识,但也觉得此人实在迂腐:“这是皇上谕旨,你要抗旨不成?”

不久之后,朱翊钧追封朱希忠为定襄王,谥恭靖。

陈有年当天便呈上奏疏,称病乞休。

在张居正看来,这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人家本就是世袭

公爵,虽没有军功,但也多年领兵,勤勤恳恳辅佐三代帝王,死后追封个王爵怎么了,碍着你一个五品小官什么事了,不依不饶没完没了的。

按照他的处事作风,要走就走,他非但不会强求,更不会再次启用。

朱翊钧却对这个陈有年很感兴趣,看了他的履历,他的父亲陈克宅是嘉靖朝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后来巡抚贵州,镇压苗王叛乱有功,阴其子陈有年入国子监。

陈有年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受刑部主事,后升迁吏部郎中,一直以来为官清廉正直,在官员中口碑很不错。海瑞在江南推行一条鞭法,被许多言官弹劾,他还曾替对方说过话。

朱翊钧想了想,扣下了他请辞的奏疏,把人宣来文华殿问话。

陈有年叩拜之后,朱翊钧也没让他起来,自顾自的写完一幅字,收了你,放下宽袖,这才问道:“你和成国公有什么恩怨?”

陈有年回道:“没有。”

朱翊钧说:“那就是和成国公府其他人结怨了。”

陈有年又道:“也没有。”

朱翊钧疑惑道:“那你干嘛这么针对人家?”

陈有年掷地有声的回道:“身为验封清吏司郎中,封爵是否符合祖制本就是微臣分内事。”

朱翊钧又道:“朕说过,这是朕给成国公府的恩赏,不算你失职。不合祖制,那是祖宗没预料到现今朝廷的情况,咱们稍作修改。”

“那个词儿叫什么来着?”他看向一旁的冯保,忽然想起来了,“与时俱进。”

陈有年实在觉得这个随口就要修改祖制的小皇帝实在荒唐:“微臣劝阻不了陛下,是微臣之过,只能请辞。”

朱翊钧问他:“你为何做官?”

陈有年想也不想就回答道:“济世安邦,造福于民。”

“不对,不对,”朱翊钧说,“依朕看,你是为了在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给皇上添堵。”

“若是皇上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合你的心意,你就要撂挑子走人。”

“济世安邦,造福于民……你心里哪来的邦,哪来的民?你心里只装得下你自己那点好名声。”

“你的父亲陈克宅在贵州平定叛乱,那才叫济世安邦,造福于民。”

“你呢,你在一个公爵死后追封的问题上,与皇上赌气,动不动就谎称病了,要回家休息。”

“真到了国家和百姓危难之际,也指望不上你。”

“你比起你的父亲,那可差远了。”

“朕听说,你的先祖是宋朝名臣陈康伯。以后也别跟人提这事儿,陈康伯也觉得丢人。”

朱翊钧一顿输出,丝毫不给陈有年辩驳的机会,最后把他的那封请辞的奏疏丢到他的跟前:“回去好好想想,你若坚持有病,非得回家休息,朕也不拦你。往后,你若改变主意,可就回不来了。”

“若是想通了,还有匡扶社稷,经世安民的抱负,朕饶了你这次,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回到吏部,照常办差。”

“别动不动就说请辞,朕不喜欢被人威胁。”

下来之后,朱翊钧就告诉张居正:“先生,我觉得考成法还应该加上一条。请辞的官员,若要再为官,须得重新参加科举考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