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02 章 开疆拓土灭诸夷,为博始皇一笑耳!(1 / 2)

加入书签

章台宫正殿。

仙使周邈,率此行出游有功之人,列席右方。

王绾和李斯率朝臣百官,入席数列,占据左方。

上首居中的嬴政,素来不兴含蓄婉转那一套。

眼下也直入主题:“仙使为襄助大秦治驰道,营建仙秦,此次出游西方及北方,亲力亲为,勘探驰道线路,现今圆满归来,西方及北方驰道修建在望。”

“途中又连灭居心叵测者——月氏与乌孙,开疆拓土,为大秦赢得河西郡与西域东郡此两郡,数十城邑之地。

又挣得无垠牧场,自此大秦再不愁无牛羊畜产,无千里良马。”

“仙使居功甚伟,诸卿可有异议?”

王绾和李斯率先表态,“陛下英明,赏功慷慨!仙使当居首功!”

殿中无人有异议。

莫说还有灭月氏和乌孙,将大秦疆土探入西域之功!便是即将修建的西方和北方驰道之功——看看如今的东方和南方驰道吧,就已经是不世之功了!

论仙使之功,说句僭越的话: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周邈谦虚地摆摆手:“陛下过誉了!能为大秦做些事,就已经心满意足,功劳不必论,也不用和我客气!”

他和陛下什么关系交情啊!哪里还用客气!

大秦众臣:仙使他,说的好真诚,竟然是真心话。

因大秦疆土扩张,损耗几l近于无,获利却满载累累。

近来心情愉悦的始皇帝嬴政,闻言,牵唇展颜,不禁笑出来:“仙使也过谦了。”

#啊啊啊啊!笑了笑了!他们那迷人的老祖宗笑得露牙了!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啊啊啊啊!#

死而无憾安详去世.jpg

立死当场惊坐起!.jpg

#给他给他!不就是开疆拓土吗!都给他啊!!#

烽火戏诸侯,啊不是。

开疆拓土灭诸夷,为博始皇一笑耳!

昏庸仙使(bushi):值了值了!

在周邈为始皇陛下罕见展颜一笑,而心内小人狂奔时。

嬴政已经继续论功:“在仙使之下,此行诸卿亦皆有不菲功劳。”

“灭月氏一战中,章邯、英布及王离,有先后征讨、镇压和收服之功,三人等功。”

章邯和英布固然是先锋军,王离随后支援似乎是捡拾功劳,但缺了双方任何一方,都将了无寸功。

王离虽未在殿中,已经回归咸阳的王离父亲王贲却在,还有章邯和英布,都没有异议。

始皇帝陛下论功,虽简洁,却公平。

“另有随侍隶妾燕,有奇袭刺杀月氏王之功,张良亦有出谋划策之功。”

提到的燕与张良,皆正坐垂首,姿态恭顺,无有异议。

在得赐乘坐车驾之时,燕就有所期盼。

眼下如愿以偿,虽还在论功,尚未封赏,她也已经安心了。

而张良则是早有预料。

在灭月氏一战中,他的功劳确实不大。

接着,嬴政就论起了灭乌孙一战。

“灭乌孙一战中,仙使居首功,则张良当居二功。其功一有奇谋定策,二有游说西域联军五万,协战围援。”

即便张良早有所料,此时闻言,也不禁震惊!

灭乌孙一战,他固然功劳甚大,却也只以为会和章邯与英布等同功,不承想始皇帝竟然……如此公正。

无怪啊,无怪六国尽灭,而大秦一统啊。

章邯和英布闻言,皆未有不满。

若无张良奇谋,又依约带来西域联军回援,他们怕是就要身陷乌孙了。

张良之功,确实在他们之上。

嬴政:“章邯、英布等功,功居三等。”

如这样的灭国之战,让章邯、英布这类将领,去按军功爵制的斩首数量论功,便是君王悭吝了。

因此只论功高上下。

在项籍的期盼中,嬴政终于最后道:“另有项籍及众精骑,有奋勇杀敌之功,当以杀敌之数论功,再赐爵及赏田宅。”

后者才是要按照军功爵制,由主将章邯和英布提交记录的灭月氏和乌孙两战中,每人的杀敌斩首数目。

而后论功,赐爵及赏对应规格的田宅。

项籍得意看向邻席的韩信:看!他有军功了,将被赐封爵位了!

韩信:……

没眼看.jpg

项籍他显然是忘了仙使所说,‘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①。

……

论完功,就该行赏了。

嬴政依旧不拖拉,“章邯、张良,论功当封伦侯。”

章邯激动难抑。

张良更是为之一惊:始皇帝陛下,属实公平且慷慨。

“王离、英布已为列侯,便另赐伦侯所享的金布田宅,加赐黄金百斤。”

英布和代表王离的王贲,闻言皆是喜上眉梢。

王离和英布在爵位一道上,已走到尽头。

便赏下伦侯爵位应享有的资财,再另加赐黄金百斤,同样得了实惠好处。

“燕,论功,当封少上造。”

爵分四大等级:士、大夫、卿、侯,少上造属卿级爵。

在左庶长至大庶长共九级的卿级爵中,少上造排第六。

若卿爵分上、中、下,则燕为中卿。若只分上、下,则燕为上卿。

杀月氏王之功,超过斩首杀敌的项籍及众精骑,却不及章邯、英布和张良有实在军功者。

因此,下可封大夫级爵,也是无可厚非;上可封卿级爵的上卿爵,则显慷慨大方。

封了燕中上的卿级爵,则是公平中正,又稍有上浮的嘉奖之意。

燕闻言,不由心潮澎湃!

原以为或许就是赏财物了,没想到是像其余人一样行赏!她竟得赐卿爵!

她成了大秦

的女卿!()

至此,虽居首功的仙使还未封赏,章邯、英布、张良、燕及王贲等人,也都离席出列,拜于殿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