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一章(1 / 2)

加入书签

是否拉人下水,勇攀化学高山?

朱柏稍稍挣扎片刻,就很有良心地报出了四个人的名字。

一个是二十弟朱松,年仅十三岁,但已经显露出好学机敏的天赋。另三人是此前他就藩荆州时结识的朋友。

作为真兄弟、好朋友就不能仅仅有难同当地只会一起吃喝玩乐,更要会有福同享。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所事事地享乐是“难”,用尽脑力的差事是“福”。

如今,朱柏得了父皇的青眼,被任命去研究一种棘手的新学问。这般苦其心志又劳其筋骨的福气岂能不请弟弟与朋友同享。大家的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当下,朱柏义正词严地说出这串推举理由。

朱元璋与朱棣仿佛真信了老十二的鬼话,都深以为然地点头。

"你说得不错。"

朱元璋没有揭穿老十二的小心思,他是在拉人一起跳入学海无涯的深坑。

“松儿年岁不大,但正好处在能给你搭把手的好年纪。年轻,想法跳脱,不会被条条框框限制了。"

朱元璋先同意了二十子朱松加入化学研究组。

他不认为十三岁的孩子不可用。年岁小有小的好处,在开辟新学科时反而是优势,他们没有被四书五经束缚过深。

至于另外三个被推举的文士,却不能立刻启用,而要经过一番严格考察。研究化学不免涉及军工器物,最重要的是机密不可外泄,研究者的品性与学识一样重要。

朱柏领命后,便想立刻告退。生怕多留一刻,就会被多加一份工作。即便封赏到位,请恕他的觉悟还没到位,不想被无限加重工作量。

"这里是皇宫,没有猛兽在后头追着咬你,作甚急着要离开。"朱元璋没好气地瞪了一眼朱柏,还没与这个小子算算旧账。

既然朱柏思路清晰,在此前的突袭考试中居然敢糊弄着答题!细算起来就是欺君之罪。儿孙都是债,装糊涂的不只朱柏一人。

朱元璋已经不再惯着孩子们。

除去真糊涂的那几个,别的谁也别想不劳而获,更别想悠闲度日。朱柏只能暂停亟待离去的脚步。他能说啥?难道要说朱元璋与朱棣的组合比猛兽可怕多了?

此时,他只

能找个借口自辩。

"儿臣哪有着急逃跑,只想着早一刻开始新研究,那才能不辜负父皇的信赖。"

"呵!"

朱元璋怎么可能相信这类瞎话,但没多费口舌骂人,只叫朱柏留下来听一听。这会转而去问朱棣:“年末特考的准备进行得如何了?”

在五月上旬,随着册封新太子的诏书一起发出了圣旨,昭告天下今年秋冬开特科。近一个月以来,陆陆续续又放出后续条例。

七天前,核心考官们被选来观看水镜谈小冰河,随后被要求出年末考卷试题。这次考核内容将为未来的科举变革做准备,修订前所未有的新考纲。

朱元璋知道七天不足以拟定所有考题,但必要问一问工作进度。

朱棣不是空手而来。恰恰相反,他提着一摞书册。其中正有数理、医药、奇物、农事等等科目的考题拟定进程报告。

将此奏折上呈,又将两套书籍献于朱元璋。

“上次,五弟建议务必令各府各地官员重视学习农业知识,那是积极应对小冰期来临的基础手

段。第一步是加急刊印《王祯农书》。

辅以农学家王祯本人改良的活字印刷术,是能极大提升印刷速度。

儿臣去印书作坊实地勘察了。比起以往需要「以人寻字」,王祯改良之法能够「以字就人」,确实高效了很多。"

朱棣指向散发着新鲜油墨味的《农书》。"这是以轮///盘木活字排版印刷的第一套试印本,请父皇检阅。"

朱元璋拿起其中一册,随意翻了几页。他没有看字,而先选择去看更易懂的配图。当场满意地点头,这些农具的细节画得不错!

就听朱棣说:“此书从百余年前的元贞二年开始撰写,从写书、定稿到刊印历经十七年。元朝皇庆二年发行之后,至今八十多年没有再次大规模重印。

数十年过去,朝野对农业的认知发生了一定变化。五弟提议对书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补充修正,这次先改动了农具与农作物的配图。"

朱元璋看了那些改动之处。五儿子朱橚没有直接删除王祯的原版配图,而是把改版与原版的对比图一起刊印出来。

从旁标注有何种区别。又提及

明朝疆域辽阔,各个地域合适的农具与耕种方式需因地制宜。如果查阅农书的人对于不同地域农具的细节差别有所心得,不妨进一步完善这幅对比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