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 诺言(1 / 2)
秦青灼休沐时经常去庄子上,他陪着秦父和白婉也是一番孝心。
明南知在医馆义诊还没有回来,回春堂每一个月就会义诊一次,这次轮到他了。
他会晚一点过来。
义诊的地方就在回春堂的前面,只有一张桌子和椅子,还有一壶茶,明南知不紧不慢的把脉开药。
在他面前还排着长队,有男子也有哥儿。好不容易有一个医术高超的哥儿大夫,这些哥儿有些难言之隐也可以对明南知说一说。
明南知待人尊重,不过遇见什么样的病人都是温声细语,目光温和,他从未以异样和冷漠的态度来对待病人。
“南知大夫谢谢你了。”
明南知摆摆手:“不碍事。”
等天色已经晚了,明南知的神色也有些疲倦了,他只好说:“这次的义诊就到这里了,大家回去吧。”
看病的百姓们也没闹听话的回去了,心里就是有些遗憾。
杨师兄把桌子搬进去:“南知,你看太久了,现在去郊外天都黑了。每次都让你不要看这么晚,自己的身体最重要。”
“我和师兄们轮流看诊三个月才轮到我,偶尔这么一次没什么。”明南知笑着说。
马车在回春堂外面等着,明南知坐上马车就到了庄子上。
“南知大夫人真好。”
“南知大夫好像不会老一样,现在瞧着还是年轻。”一个妇人说道。
“秦大人和南知大夫都是好人,秦大人把救济院的生活办起来了,而且食盐也便宜好吃多了。”
“书铺里的书籍也很多,我给我孩子买了很多。”
庄子已经把食材准备好了,这次是在外边吃烤肉。
秦青灼在烧炭,秦父带着秦小鱼在摘果子,放在池塘里洗一洗就能吃了。
白婉在切肉。
“这羊肉处理了,闻着不腥了。”白婉低头说道。
“娘,这还有五花肉。”秦青灼提醒道。
他们调了三种调料,秦青灼自然是要吃辣的一种,白婉和秦父吃的就是清淡一点的,明南知和秦小鱼吃微辣。
素菜就是青菜、土豆、香菇等。
还让厨房的人做了蛋炒饭,等会儿吃烤肉吃腻了可以吃点炒饭缓一缓。秦青灼负责烤肉,他的手艺好。
秦青灼把烤肉放进明南知的碗里,明南知笑了笑,笑容依然甜蜜。
秦小鱼大吃特吃,自己还上手烤了。
“等我种的稻子黄了,小鱼也可以来帮忙背谷子。”秦父在庄子上也没有闲着,他还会下地干活,还买了一头牛。
秦青灼就惦记上这牛肉了,让秦父一阵好骂。
秦小鱼从碗里抬起头:“爷爷,什么时候,我不会背谷子?”
“你爹会,让他教你。”秦父指使儿子。
“你蹲着,我把背篓给你,你背起来就成了。”秦青灼友善的说。
“
香菇好了。”白婉喊了一声,把这三人的吸引力引了过来。
明南知把羊肉夹给秦青灼,秦青灼哐哐哐的炫。
吃饱喝足后,他们喝了一碗丝瓜皮蛋汤,皮蛋全进了秦小鱼的肚子里,秦青灼看他是挺皮的。
“爹,我要去夜钓。”
秦青灼:“很好,很有志气。”
秦小鱼雄赳赳气昂昂在秦父旁边坐下,他旁边是一个小桶,拿着鱼竿钓鱼,两个人的背影一大一小的。
秦青灼对钓鱼没兴趣,院子种了大槐树,他躺在椅子上吹风,听白婉和明南知说话,秦云珂在一旁笑着。
他有些昏昏欲睡。
“云珂,我看你和那个镖局的二公子挺合适的,你们定下来没,要是真的喜欢就让他来提亲。”白婉笑道。
秦青灼一个激灵瞌睡没了。
秦云珂自己开了一个杂货铺子,秦青灼偶尔会去看一看,会碰到镖局的二公子,没想到在这里等着。
他看明南知,明南知也是一脸赞同。
原来只有他不知道!
“孟公子是挺好的,二哥要是喜欢,就可以定下来了。我找人打听了,孟二公子武艺高强,洁身自好,品性端正,这么多年都没娶夫,也是一个痴心人。”
秦飞游学去了,他这个年纪游学完了就要参加科举了。秦云珂没把这件事告诉他,怕影响秦飞。
“我是怕影响了飞儿的科举,等他科举完了我再想办法。”秦云珂还是很看重秦飞。
“二哥,秦飞是个懂事的孩子,他不会阻止你的。而且科举要考三年,这样拖着也不是事,要是这事你不好开口,我写信告诉秦飞。”秦青灼还是为秦云珂想办法。
秦云珂想了想,又想到孟田等了他那么久,他也就点点头:“那这件事就拜托青灼了。”
秦青灼应下来了。
晚上他们在庄子上睡觉,秦青灼就纳闷了。
“南知,这件事你为什么不跟我说?”秦青灼一脸愤愤不平。
明南知梳着头发,瞧见秦青灼的表情便笑了起来:“二哥说了这事不好跟你说,而且八字还没一撇不想让你知道。”
秦青灼还是把明南知欺负了一遍。
……
秦青灼回到家里就给秦飞写信了,大楚的路很烂,传信也慢。秦青灼已经在和许尚书合计把大楚重要的几条路重新修一修。
要想富,先修路。
许侍郎终于把上官熬过去了,他成为了工部尚书。他的上官也没抬入内阁,反而是因为年纪太大,乞骸骨返乡养老了。
景元帝对这些没犯错的老臣格外的宽容,都给了宅子和金银珠宝,让他们安享晚年。
不能让他们在大楚当官,临到头了还没有保障,景元帝干不出那事。再者,他现在有了太子,人逢喜事精神爽,对待朝臣也多了几分宽容,要是你犯错了,本来应该明天死,他让你后天死。
国库里有钱了,秦青灼就可劲的折
腾。但别人要钱,他又不给。
朝臣纷纷写奏折骂他。
大概就是双标狗之类。
景元帝按下不表。
朝臣:“……”
搁这是一伙的啊?!!
秦飞收到秦青灼来信时,他从京城到处游学,心中已经有了诸多的感悟,对民生有了更多的理解。他也更加崇拜秦青灼了,秦青灼和工部做出来的工具对百姓的影响太大了,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人很感激秦青灼。
纺织坊和毛线坊的出现也让哥儿和女子有了更多的底气。他在影响着大楚王朝,而在之前他还只是一个乡野之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