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52章 私市问题,不在私市本身(1 / 2)

加入书签

第752章 私市问题,不在私市本身

张居正认为,费利佩的这套办法能成,是因为大明在万历开海后,产业结构就是如此。

大明就是成功的泰西贸易联盟框架的实际案例。

大明沿海的确的富裕,但这些财富,是属于全体大明这个集体的,不是单纯属于沿海地区,所以朝廷才要修一条驰道到嘉峪关去,这是朝廷主导的分配。

大明沿海地区因为交通便利,尤其是更为廉价的航运,让沿海地区成为了最繁华的地方,工坊绝对不会设立在交通不便的地方,所以要想富先修路。

以棉花为例,山东丶河南都是棉花的高产区,而海外原料国主要来源于蒙兀儿国,棉花这种原料聚集在松江府,在松江府的棉纺里生产成棉布。

而这些工坊的匠人,来自五湖四海,劳动力也是由腹地提供,这些棉布分销到腹地和海外,获取利润,财富向沿海地区聚集。

广西提供了七成以上的甘蔗,而饴糖丶红糖丶白糖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了广州府这个地方,广州府糖厂产生的利润属于两广,而不是广州一府。

北方提供了大量的煤炭丶硷面丶白土等等生产所需的原料,甚至还提供了生产所需的人口,财富本该就是属于大明集体所有,这一点,张居正在公私论和分配卷,已经详细描写了。

大明的产业结构,其实就是类似于费利佩提出的这套框架,有的地方提供白银,有的地方提供工坊,有的地方提供手工匠人,有的地方提供原料,有的地方提供粮食,最终让大明实现了商品的绝对优势。

所以,张居正担心,费利佩真的搞成了,那就有点棘手了。

但奥斯曼丶英格兰似乎不想看到一个团结的泰西,而瑞典和波兰,更是直接了当的拒绝了罗斯国,即便是罗斯国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

这对大明是个好消息。

高启愚眉头紧蹙,面色凝重的说道:「英格兰人的思维方式,总是有点让人出乎意料之外,他们宁肯偷偷摸摸的在港口贸易,也不愿意撤回私掠许可证,因为这样获利更多,哪怕是被海盗攻入了首府,依旧不肯放弃。」

「先生,我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关于海贸。」

「仔细说说。」张居正严肃的说道。

海贸是张党的经济基石之一,松江府每年要起运四百万石的漕粮入京,海漕的总负责人就是吏部尚书梁梦龙,而提举市舶司使丶督饷馆海防同知,全都是被张党的循吏所把持。

而另外一个基石,就是农桑,这是皇帝给张党的助力,宝歧司真正主人是皇帝本人,但具体的事务官,多数有司正徐贞明负责,徐贞明是张党,是皇帝的农学老师,他有全楚会馆的腰牌。

张党因为复杂的人员构成,已经不能称之为张党,称之为维新党更加合适。

而工党的经济基石是官厂,以及鼎建大工。

「先生,为什麽会有走私?若是走私能避免关税也就罢了,但私市抽分的关税,最少都在三成以上。」高启愚提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私市的税更高,但仍然有人选择私市。

高启愚之所以要说这件事,是因为大明在增税。

增税会不会扩大走私的规模,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一旦增税引起了普遍的抵抗,万历维新历时十四年,才建立起的大好局面,就会烟消云散。

这是陛下所不允许的,同样也是维新党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一旦失去了经济地位,维新党会在微妙的朝堂平衡之中,完全落入下风。

私市抽分比官市还要高那麽多,但走私仍然蔚然成风。

高启愚继续说道:「我翻了很多私市的案子,甚至还亲自去信仔细询问,天津州私市丶三都澳私市丶密雁港私市规模最大,也最典型,走私的货物,大体分为了白丶红丶黑丶蓝。」

白货,主要指棉布,而后逐渐引申到了大宗商品,棉丶茶丶铁等大宗商品;红货,是奢侈品,大明的奢侈品是有专门的奢侈品税(604章),而且奇高无比;黑货就是违禁品,比如阿片,对外运输白银丶生丝丶人口都属于这个范围。

蓝货,则是军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火铳丶火炮丶火药,全都是蓝货,这些货物都是武装商船们必须要购买的,而且是市舶司不允许贸易的货物,比如火药,私市的价格能比朝廷价格贵三到五倍的程度。

「按照常理推断,红黑蓝应该是走私的大头吧,毕竟红货税率高,黑货违法,蓝货更是杀头的买卖。」高启愚往前探了探身子说道:「先生,现实却不是这样的,现实就是,走私白货占了九成的比例,只有一成是红蓝黑货。」

「私市只靠走私红蓝黑货,是撑不住的。」

即便是在私市,大宗商品仍然是大宗商品,甚至私市离开了白货,就会陷入运转困难无法维持的地步,黑蓝两种货物,因为本身就是违法,火并就跟吃饭一样的平常,私市的窝主,就必须是最大的武装力量,才能镇得住场子。

高启愚将自己总结的一个小帐本递给了张居正,张居正翻动了很久,天津州丶三都澳丶密雁港私市是朝廷破获的大案,是要拿到文华殿上廷议的要案,而海防巡检们破获的规模较小的私市,就有六十馀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私市的生命力之顽强,超出了朝廷的预料之外。

「确实如此,如果私市没有白货,也就是合法的大宗商品,单纯的经营红黑蓝三种货,就会在这些亡命之徒的火并之中,自我毁灭。」张居正放下了帐本,高启愚研究的这个问题,是朝堂明公没有注意到的点儿。

高启愚思考问题是自下而上,这些海商为什麽要选择私市,而不是官市,朝堂的主要思路则是自上而下。

高启愚说的观点,非常清晰,私市不是没有运营成本,其运营成本主要靠合法商品抽分支撑。

张居正将帐本收好,高启愚故意作假的可能性很低,但张居正要亲自去验证一番,谨小慎微,是官场这个名利场的第一原则。

张居正笑着说道:「那麽我们只要搞清楚,为何贩运白货的海商们,宁愿选择私市,也不选择市舶司,私市自己就会因为经营困难无法维持,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就解决了。」

高启愚立刻说道:「海商不愿意在市舶司抽分过关,这里面第一个原因,就是报关的过程过于冗长繁杂,手续众多不提,主要是办理缓慢,大宗商品在市舶司抽分还要排队,明明只要半天就能办妥,但货物往往要在港口滞留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但在私市,只要两天。」

这个也是最大的问题,大明报关的时间太长了,五大远洋商行等得起,但小的海商根本等不起,所以乾脆直接走私。

高启愚话里有话,张居正听得非常明白,造成报关时间冗长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僵化的报关条件,而且没有一套详细报关流程,五个市舶司五个办法,四大总督府又因地制宜的有各自的办法。

这是朝廷的失职。

审单丶查验丶徵税丶放行,看似只有这四个步骤,但仅仅在查验这一个环节,一名海商就要走五六个衙门,要在港口丶市舶司丶松江府衙门丶督饷馆报关,甚至有些商品还要到海漕衙门报关,在有了保监司之后,还要到保监司衙门报关,走完了这些流程,才能到徵税的环节。

每个步骤都要在这些衙门过一遍,非常的繁琐。

还有些商品,比如丝绸,还需要许可丶商检丶配额等等流程,更加麻烦。

张居正这类的明公,平日里是不到衙门里办事的,就是真的要办什麽事儿,也是让游守礼安排人,而且宰相门前七品官,游守礼到哪里都会加快加急办理,到衙门办事,是明公体会不到的痛苦。

报关程序的繁琐和冗长,就成了货物长期滞留的原因,而货物滞留在港口上,严重的影响到了货物周转的速度,对于商人而言,这不是一点时间,他们没有那麽长时间去等候。

高启愚左右看了看,小声的号索道:「第二个原因,就是贪腐,这麽多的衙门口,每过一次手,就是一手的油。」

「大明之前的关税的确只有6%,但实际关税可能会有20%,甚至是30%到50%,这样就罢了,这还是能用钱摆平的事儿,有些生意,只有大员丶市舶司提举丶督饷馆海防同知的亲眷才能做,你做这个买卖,就会卡着你不让你做。」

高启愚声音小了一些,因为五个市舶司的提举丶海防同知,几乎都是张党的人,这些人拿了好处,到底有没有给张居正孝敬?高启愚不知道。

但他还是说了出来,不是试探,而是要把问题分析透彻。

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不同,就是海贸发展到现在,遇到的新矛盾,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是朝廷没有明文设限的商品,在各个市舶司执行的过程中,其实存在隐形的门槛。

这些隐形的门槛,才是最高的门槛。

「你说的这个原因,我有猜测。」张居正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不清楚,但猜到了,掌握权力就想方设法的变现,这现象十分的普遍,因为权力代表着支配。

王崇古搞了个工会,都闹出了那麽多的事儿,还只是一个毛呢官厂。

大明市舶司如此庞大的利益,没有滋生出贪腐和利益链来,那才是天大的怪事。

高启愚十分肯定的说道:「反正损失的关税,也是公家的钱,我不拿到我那一份,是我自己在亏,所以,宁愿让货物在港口滞留,也要把自己的那份钱拿到手,宁愿朝廷没收丶少收关税,把海商们赶到私市去,也绝不肯放弃自己的利益。」

「这就是这个问题难以解决的地方。」

从公私论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加明朗,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现象,只要我卡着不让你过关,那我就能拿到一份钱,多少我都要拿,而且随着海贸规模的扩大,市舶司的吏员逐渐增多,问题开始变得严重了起来。

货物因为流程滞留丶实际税率高于法定税率丶对商品经营人为设限,就是海商们选择私市的三大原因。

「海商不肯通过市舶司过关,第四个原因,就是码头上的漕帮了,这些漕帮也要好处,而且还听命于人,和那些私市的窝主几无区别,这些漕帮负责为穷民苦力议价,但大部分的好处,却是给漕帮本身给拿去了。」高启愚讲明了第四点原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