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85(2 / 2)
而他同时也很清楚,崔家这桩案子要变得麻烦了。
崔家人虽依旧被下狱,但接下来数日间,文人中,为崔家鸣冤的诗词文章却越来越多,甚至有文人不惧朝廷威压,前往大理寺为崔家鸣冤。
就连朝中一部分中立的官员间,也开始有了异样的声音,委婉地劝说太子下旨重新彻查此案,以免酿成冤案,在民间文人中激起反叛之心,若再遭到有心者利用,怕是会致使人心与朝堂震荡。
太子战战兢兢地去了甘露殿求见圣册帝。
圣册帝未语,却忽地抬手,拂落了手边的药碗。
天子眉间溢出冰冷怒气——此事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惹起如此之大的风波,除了崔据之死,更多的必然是荣王在暗中推波助澜……既是在阻挠她对崔家下死手,亦在煽动人心、毁败朝廷声望。
李隐……
圣册帝于心底念及这二字,眸中浮现出一缕决然杀意。
被帝王拂落的药碗应声碎裂,碎瓷迸下御阶,太子慌忙跪下叩首,察觉到上方涌动着的天子威怒与肃杀之气,太子颤颤屏息不敢言语。
同一刻,与京师相隔数百里的洛阳城外,崔琅腰间系着白绸,朝着京师的方向跪下,郑重叩首,眼中涌出泪水。
在他身后,余下二十九名崔氏族人同样扎束着白绸,齐齐地叩首下去。
那一纸断亲书于两日前传到洛阳,昨日便紧跟着传来崔澔下狱的消息,今日晨早则忽闻崔据自绝的死讯。
系着披风的常岁宁立于风中,将一壶清酒缓缓洒尽之后,看向京师方向。
她与崔据并无交集,但此刻隔着生死,她却可体察到对方留下的一缕托付之意。
这样睿智的一位老人,在赴死之前,用如此手段将崔六郎及身在太原的崔氏族人割离开来,何尝不是对她的一种信任与托付。
鲜血是权势争斗的附属品,利益是一切争斗的本源,而这种种夹缝之间,却又时常迸现出人性的光辉与共鸣,这一瞬间的共鸣无关立场对错,只单纯为人心而动容。
崔琅起身之际,抬手擦干了眼泪,解下了腰间白绸。
他已没有沉浸在悲痛中的资格,祖父将半数族人交到了他的手中,他不可以让祖父失望。
崔琅看向无不红着眼眶的众族人,声音里尚存一丝哑意:“今日大军北上,我等不可带丧。”
众人没有坚持,没有犹豫,像崔琅一样解下了白绸。
那些白绸堆放在地上,被一壶点燃焚烧。
崔琅看着燃起的火光,无声将自己的诸多少年劣性也丢入了火中,就此同它们告别。
乔玉绵站在不远处看着那道身影,眼眶几分湿润。
一只手将常岁宁手中空了的酒壶接过,常岁宁回过神,看过去:“先生。”
骆观临将酒壶放在脚边,与常岁宁道:“此行北上,大人务必保重。”
他眼底有几分担忧:“那些范阳军残部虽未必能成大气候,但大人没有在北地领兵作战的经验,一切还需再三小心。”
洛阳已被收复,但洛阳之上直至范阳,此前一路被段士昂占下的城池还在范阳军残部手中,或是被乱军乱民所占。
常岁宁疑心其中仍有荣王的人,为断绝再次聚起祸乱的可能,她务必尽快前往,迅速平定河北道这一带的战后乱象。
当然,凡她平定之处,过后便是她的了——这是规矩。
若问哪门子规矩,自然是常岁宁自己定下的规矩。
她打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