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89章 暴发户(2 / 2)

加入书签

西川点了点头,接着又说了他了解到的情况,

跟余雪松经过美化的叙述比起来,西川的叙述更加接近事情本质。

西川前几天接到了黄建辉给他打的电话,说是有个燕大西语系毕业的老学长在香江做地产发了大财,现在想回国内进入电影节一回。

「谁知道呢,可能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吧。」

西川口中的余雪松和林朝阳刚才见到的余雪松不说完全是两个人,也有着天壤之别,但林朝阳不认为西川会故意骗他。

人本来就有多面性,在他眼前和在西川眼前表现出两幅面孔,对于余雪松这样的人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林朝阳并未因此而生气,他问西川,「你没跟他们一起?」

「他们要去硬石俱乐部,不像是谈事情的样子,我就没去。刚才他们是听说了您在这,特地过来的。」

硬石俱乐部是国外有名的音乐酒吧,去年刚在燕京开了家分店,就在东三环亮马大厦,门头上面挂着个红色甲壳虫车,十分显眼。

那里现在经常有摇滚歌手和乐队演出,在燕京城人气极旺。

要不是过年时杜峰说起这些事,林朝阳也不会知道。

林朝阳微微颌首,对西川说道:「那个余先生太想当然了,不参与是对的,

他的事恐怕成不了。

听着林朝阳的话,西川露出信服之色,「我也是这麽想的,所以刚才才没进去,想着等他们走了再跟您打个招呼。」

林朝阳拍了拍西川的肩膀,「谢谢。」

跟林朝阳说完话,西川又和77级的学长们打了个招呼,才离开了勺园。

当年陈健功丶黄蓓佳等人在五四文学社叱风云时,西川还只是小字辈,但彼此也算熟悉。

跟大家道完别,陈健功赖在林朝阳身边不走。

「你不回家,跟着我干嘛?」

「我这不是怕你走着无聊嘛,陪你聊会天。」

两人走到校门口,一辆黑色的奔驰停在林朝阳面前,陈健功嬉笑着说道:『

我就知道跟着你肯定能蹭着车。」

车上,陈健功提议明天叫点人到小六部口胡同聚聚,林朝阳欣然同意,把任务交给了陈健功。

送完了陈健功,回到家中林朝阳跟陶玉书说起今天遇到的余雪松。

陶玉书说:「知道了。他要是找到公司,我让底下人跟他谈,靠谱的话就给他个机会,太荒腔走板就算了。」

「矣,对了,你这麽一说我想起来了,前两天玉墨她们同学还有人联系她呢,说要办个公司,邀请她入伙。」

林朝阳笑了起来,「这还真是全民下海啊!」

去年春节后老人家的南下,带给中国的改变在一年之后已经越来越具象化。

一夜无话。

翌日上午,陈健功和李拓丶祝伟丶于华几人一起来到小六部口胡同。

昨晚他打了一圈电话,只叫了这麽几个人来。

「你这号召力也不行啊!」林朝阳打趣道。

「唉,不是我号召力不行,是现在大家各有各的事要忙。」

去年老人家的南下,好像给中国社会加上了加速器,不仅是许多人下海了,

连那些没下海的也整天忙的找不到人。

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每一颗螺丝都进入了高速运转的模式,不能有一刻停歇。

今天来的这几个人也不是没事,只是更重视和林朝阳的聚会而已。

几个人中,于华算是新加入小团体的。

他去年在燕京待了一阵,回到了家乡嘉兴,到年末他的新婚妻子陈红刚分了房子,他也有幸成为了随军家属,回到了燕京。

于华的作品早年一直是在《燕京文学》发表的,结果87年《收获》搞了个「先锋文学专号」一下子把于华丶马原丶陈村等诸多年轻作家推到了全国范围内。

从那以后,于华的作品就跟《燕京文学》无缘了。

李拓提起这件事就有些遗憾,尤其是一个多月前,于华新的中篇小说《活着》在《收获》第六期发表。

小说以「我」在文化馆下乡采风的身份,引出历经沧桑的老人福贵的叙述,

有一种油画色彩斑驳的画面感。

这部小说发表以后,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并且得到了许多资深作家,

评论家的一致好评,在读者群体也收获了高度评价。

「那天我去给林津岚拜年,他专门夸了你,说这部小说是一部杰作,还劝我一定要读一读,其实那几天我刚读完。」

来自前辈的夸奖让于华有些兴奋,但还是谦虚了几句。

「于华这部作品有点可惜,字数太少了,要不然评茅盾文学奖很有希望。」

祝伟略带遗憾的说。

「这有什麽的。没有茅盾文学奖,还有庄重文文学奖,10万块奖金不比茅盾文学奖实惠多了?」

一转眼,庄重文文学奖已经举办三届了。

这几年全国优秀中丶短篇小说奖停办,国内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就剩了一个矛盾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诞生之后很好的填补了权威文学奖项的空白,虽然从第一届之后林朝阳就没再参与,但这个奖项当初的底子打得好。

背靠文协丶奖金又丰厚,这几年奖项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尤其是在作家群体当中,相较于茅盾文学奖更受欢迎,

究其原因,无外乎高额奖金。

经历过八十年代末的通货膨胀,原本还算可观的稿费标准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

何况很多出版单位资金本就不充裕,刊物丶图书销量疲软,又有盗版冲击,

根本无力提高稿费标准。

虽然有林朝阳当年为大家冲破了版税这条致富道路,但版税终究只是少数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作家才能够享受到的。

今天在场有三个作家,但迄今为止能拿到版税的,仍旧只有林朝阳自己。

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庄重文文学奖一奖十万块的奖金就显得十分给力了。

只要得了奖,说一下子财富自由肯定是夸张了,但至少是解决了作家近几年之内的后顾之忧,对作家的创作是个很大的帮助。

说着庄重文文学奖,李拓又提到了奖项的第一届得主陆遥。

「陆遥可惜了!」

去年11月中旬,陆遥因肝硬化医治无效在陕西西安逝世,林朝阳当时还托中国文协送去了挽联。

「确实可惜,他写作太拼命了,你们可别学他。」祝伟提醒道。

说完,他又觉得自己的担忧有些好笑。

李拓都多少年没出过正经东西了,林朝阳现在是个富贵闲人,唯独于华—」

他转向了于华,「你可别学他。」

于华:—

几人聊着天的功夫,林朝阳家里来了客人,是章艺谋提着礼品来给林朝阳拜年。

见到于华,章艺谋也聊起了他的《活着》。

章艺谋跟谢靳有相同的习惯,都喜欢订阅一堆文学杂志,从其中发现能给予他们创作灵感的作品。

历数他的作品,《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无不是以这样的形式诞生的。

「你这部小说写的真是好,有些地方有种油画的冲击感,『老人的脊背与牛一样黑』丶『犁开的田地像水面上掀起的波浪」,要是用胶卷拍成画面—」

章艺谋口中滔滔不绝的聊着他对《活着》的欣赏,于华心中隐隐有种感觉忍不住生出了几分期盼来。

等章艺谋把小说剖析的差不多了,他终于说出了于华一直期待的那句话。

「于华,你这部小说交给我来拍成电影吧!」

「好!」

于华几乎是用喊着的声音说了出来自新时期以来,国内的电影发展几乎是由文学托举起来的。

不管是谢靳丶谢飞丶谢铁骊这些老一辈导演,还是章艺谋丶陈凯戈丶田壮壮这些新一辈导演,他们的电影创作都离不开小说这个文学载体。

与于华同时期的谟言丶苏童等作家也都是因为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才收获了比同辈作家更大的名气。

于华以前不止一次幻想过自己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丶电视剧,他没想到,这一天竟然这麽快就来了,而且这还是章艺谋亲自发出的邀请。

祝伟调侃道:「文学奖项还没拿着,电影大奖看起来有着落了!」

李拓问:「艺谋下部就准备拍《活着》了?」

章艺谋说:「这只是我的想法,还得跟公司沟通。」

他这句话说完,李拓丶祝伟丶于华几人的眼神齐刷刷的看向了林朝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