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重组机遇,两位大将到位(1 / 2)
第424章 重组机遇,两位大将到位
「我们集团现在有能力去承担这个风险。」
「代工业务可以让我们快速的在晶片行业崛起,这是绝对值得尝试的事情。」
江辉非常坚决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让朱建生颇为感动。
在他看来,自己这个女婿完全就是因为听了自己的提议,就要把这条路给走下去。
这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啊。
「到时候我也找电子工业部的专家谘询一下晶片代工的注意事项,看看怎麽岭南半导体的代工业务尽快的搞起来。」
既然女婿那麽尊重自己,朱建生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麽才行。
「爸,你帮我多拉几个晶片专家到岭南半导体上班就好了。」
「我们采购晶片设备和运营晶片工厂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
「至于晶片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划,我自己来制定就行了。」
江辉对于此时国内的专家在晶片行业发展的方向上的建议,可是没有啥兴趣。
他们说的再多,也没有自己懂得多。
到时候人家说了意见,自己没有采用的话,指不定还以为自己不尊重他们,简直就是没事找事。
对于江辉来说,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有大批的技术人员帮忙把岭南半导体的设备买回来,把产线调试好,然后实现量产生产晶圆和晶片。
接着就是对良品率的提升和晶片技术的提升做努力。
发展方向,他来制定就行。
特别是代工这个事情,今年台积电成立,人家也是走代工路线的。
如果岭南半导体不尽快的行动起来,到时候指不定就被人家甩在身后了。
代工的优势,江辉还能不懂?
代工模式的产生,把晶片产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公司专门负责晶片的生产制造,即标准工艺制造公司;另一部分公司专门负责产品设计,即单纯的晶片设计公司。
这样子可以充分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一家晶片公司的需求是相对有限的,通过代工模式,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产品价格。
同时开始突破晶片产业高投资门槛。
毕竟晶片制造所需投资极高,设备投资占最大的份额。
而通过代工模式,晶片设计公司可以避免高昂的设备投资,专注于产品设计,从而降低进入市场的门槛。
这麽一来,全世界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晶片设计公司。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岭南半导体也是好事。
毕竟越来越多的晶片设计公司出现,就意味着代工市场也是在不断的扩大。
大家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按照你这麽搞也行,在许多行业的战略发展方面,你的眼光比许多专家要强很多。」
朱建生没有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赶紧帮忙搞一批人马给到岭南半导体,这才是当下最需要做的事情。
和老丈人谈完工作上的事情,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了个饭。
第二天,朱建生就开始落实半导体人才的招募事情。
结果这一问,还真是让他问到了不少的东西。
这段时间,电子工业部那边正好在重组一些半导体研究所和工厂,想要在这个领域上做出点成绩出来。
不过任何时候的重组,肯定都会有一些人是不如意的。
并且人员的安排也是会有一些麻烦。
「小江,这一次电子工业部那边准备把742厂和1424研究所在江南的分所进行重组,成立微电子联合公司。」
「两个机构的重组,肯定不可能是让两个机构原本的领导都继续成为新公司的领导。」
「有些人的职位会有所下降。」
「比如742厂的厂长会成为微电子联合公司的总经理,但是几名副厂长,有一些可以成为新公司的副总经理,有一些却是只能成为某个部门的负责人。」
「1424江南分所那边的情况也是类似的。」
「这段时间不少人都在走关系,想要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位置。」
「但是上级想要重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半导体产业,不是为了更好的安置人员,肯定是有一些人的位置没有办法得到妥善的安排。」
「我打听了一下,有两个关键人物,你可以去沟通一下。」
朝中有人好办事。
像是这种重组的事情,在没有正式公布之前,外面的人是不清楚的。
至于重组过程当中一些职位安排以及背后的事情,你不是内部人士就更加不清楚了。
甚至就是742厂内部的普通员工,也不可能了解这些信息。
但是朱建生只是简单的打了几个电话,就搞定了这些内容。
还打听到了哪几个人的职位安排会不顺心。
这个时候,岂不就是最好的挖人时候?
「那太好了,是哪两个关键人物?」
江辉没想到老丈人的办事效率那麽高。
自己这边刚刚开始岭南半导体的筹建工作,老丈人就已经把目标人选给自己了。
「一个是是742厂的副厂长,叫做张少华,是六十年代初期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在742厂里头颇有威望,懂技术也懂管理,不过不是很善于向上沟通,这一次重组之后被安排成为新公司工会负责人。」
「他本人肯定是不想去工会这些地方养老的,你只要跟他沟通,我相信他一定会心动。」
「实在不行,我到时候再请电子工业部那边去做游说工作。」
很显然,朱建生帮忙物色的人选是岭南半导体的总经理的候选人。
人家有专业背景,有多年的管理经验,最是时候此时的岭南半导体了。
「另外一个是1424江南分所的副所长陈庆祥,也是那种一门心思搞技术的人员。」
「我国的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他就开始参与其中。」
「后面1424所研发的MM20型4096×1位单管单元动态随机存储器,也是他主持的项目,在好几年前就获得了定型并通过部级鉴定。」
「我觉得他比较适合担任岭南半导体的总工程师,负责研发和工艺上面的事情。」
「只要搞定了这两个人,让他们分别带着一批技术人员过来,你们初期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就算是组建起来了。」
朱建生现在是完全把岭南半导体当成是自己的事业来谋划。
这些人员如果没有内部人士去打听,岭南半导体想要挖人都找不到门。
现在朱建生把他们面临的情况搞清楚了,江辉在有的放矢的去沟通一下,搞定人家的可能性就很高了。
他们两个在国内半导体行业待了几十年,各个主要工厂和研究所那边,肯定都很熟悉。
接下来把挖人的事情交给他们两个,绝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爸,你那有联系方式吗?」
「我等会就让人去订机票,亲自去他们家拜访。」
虽然江辉很忙,但是对于关键人才的招募上面,他还是很愿意花费功夫的。
有些专家对于面子看的比较重,觉得负责人都不过来邀请自己,那就是没有诚意。
本来想要去的,也许就不去了。
江辉不确定张少华和陈庆祥是不是这样子的人,但是不管是不是,他都准备亲自登门邀请。
这些基本的联系方式,朱建生那边自然都是已经搞到了。
很快的,江辉记下相关的信息,就开始让周云去订机票。
台积电在今年2月就已经成立,明年就开始量产生产4英寸的晶圆厂。
而岭南半导体这边,虽然也准备导入4英寸晶圆厂和3微米制程的晶片生产设备,但是一切都还没有开始。
这要是被台积电领先在前太多,以后岭南半导体想要在代工市场跟人家竞争,难度就比较大了。
特别是台积电的人员跟英特尔和德州仪器那边的人的关系都很好,先天上就比岭南半导体有优势。
更加不用说伴随着北极熊那边的局势的变化,美利坚那边的一些态度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不趁着这段时间尽快的把设备搞回来,以后就没有那麽的方便了。
好在以江辉在岭南省的影响力,机票这种普通人很难买到的事情,对他根本就不是问题。
第二天,他就带着秘书丶保镖前往白云机场乘坐飞机,当天傍晚就出现在了张少华的家门口。
「张厂长,冒昧来访,还请见谅。」
虽然今天上午已经通过朱建生的关系提前跟张少华说过自己来拜访的事情,要不然对方也不会在家里等着自己。
但是毕竟来的有点突然,态度上肯定要好一些。
「宝马汽车集团现在是华夏最大的出口创汇企业,江厂长的事迹我也是耳熟能详。」
「不过宝马汽车集团现在在汽车行业发展的非常好,就是一汽和二汽都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为什麽要在这个时候蹚半导体行业的浑水呢?」
「要知道,一旦踏入半导体行业,未来三年,甚至是未来五年你想要在这个领域挣钱,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甚至你们如果不断的进行技术升级,不断地投入新的设备的话,那麽一直看不到挣钱的希望都是有可能的。」
张少华愿意在家里面等着江辉登门,其实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但是他也害怕自己贸然去一家影子都还没有的半导体企业,到时候搞到一半的时候江辉坚持不下去了,那就尴尬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