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68章 终起杀意(2 / 2)

加入书签

甄庆摇头,肃然道:「下官只觉得苏学士可敬。」

说完甄庆又长揖一礼,久久不起身。

苏轼淡淡一笑:「罢了,老夫所谋者,辽国也,如若殒身在此,但愿赵子安知我心意,北上伐辽。」

「咱们大宋终于兵强马壮,终于有了脊梁,老夫一介书生,半生碌碌,

能为子安做的,便只有这些了。」

『还请尊驾把老夫的这番话告知赵子安,如若老夫在上京有不测,子安当以此为由,速速挥师北上,至少—-也要将燕云十六州夺了!子安魔下兵锋难当,缺的不过是大义的理由,辽若杀使,则师出有名。」

甄庆听出了苏轼话里的意思,不由惊道:「苏学士何必如此!下官虽不懂军国之事,但也知徐徐图之的道理,苏学士不如留有用之身,惜身谋辽。」

苏轼淡淡一笑:「我大宋大势渐成,何必徐徐图之?赵子安既有精锐无敌之王师,老夫亦有舍生报国之夙愿,两厢配合,事可定矣!」

甄庆张嘴欲再劝,然而见苏轼面露坚决之色,显然不可能改变主意,甄庆只好黯然一叹,默默退下。

屋子里又恢复了寂静。

苏轼阖目而坐,沧桑的脸上散发着圣洁的光辉。

良久,苏轼突然睁眼冷笑:「求生不易,难道求死也难吗?老夫偏不信了!」

第二天,苏轼拖着未愈的伤躯走上上京的街头。

半个时辰后,整个上京炸锅了。

因为苏轼找了一家勾栏瓦舍,租了一张桌子,竟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讲学辩经。

赫赫有名的大宋苏学士亲自讲学,而且还是免费,上京的百姓不知情,

自然是不愿错过。

没过一会儿,苏轼四周人山人海,里三层外三层,上京百姓虽通文墨者极少,但对苏轼的名字还是不陌生的。

于是整条街都被堵住,全都聚满了人群,挤都挤不进去。

苏轼坐在桌前气定神闲:授须微笑,亲和又友善的样子,令围观者纷纷心生好感,尤其见苏轼一副飘逸出尘的谪仙风采,更是令人敬仰崇拜。

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之后,苏轼终于一拍桌案,开始讲学。

讲学的内容对某些人来说并不新鲜,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一套,满怀恶意的煽动简直昭然若揭。

听苏轼讲秦末的「宁有种乎」,讲汉末的「苍天已死」,讲唐末的「我花开后百花杀」—

围观百姓虽大多是文盲,只能听得懂苏轼讲的通俗易懂的故事,但大部分人听不出里面的煽动性。

于是人群非常捧场地发出喝彩声,鼓呼声,小小的勾栏内外,被苏轼一人点燃了现场。

很快,一名官员手忙脚乱匆匆赶到上京府,上京知府闻讯后也急了,碍于苏轼的宋使身份,知府不敢无礼驱赶拿问,于是又急忙赶进了辽宫。

辽宫寝殿内,耶律洪基听说苏轼又在借讲学辩经的名义煽动谋反,而且这次煽动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上京。

耶律洪基气得大吼一声,挥袖扫落了桌上的文房,双眼赤红,杀意进现。

这一次,耶律洪基是真动杀心了。

一再触碰他的底线,哪怕他是宋国使臣,哪怕有着不斩来使的规矩,耶律洪基都顾不得了。

仗着使臣的身份,竟敢如此有恃无恐,一再挑大辽的皇权,真以为朕不敢杀你麽?

杀了宋使会有什麽后果?

重要吗?

并不重要。

无非是宋辽两国彻底敌对,彻底进入战争状态,那又如何?天大的顾忌,也不能容许皇权一再被挑,这绝对是古今中外所有帝王的逆鳞。

「来人!」耶律洪基忽然喝道:「召耶律斡特剌,萧兀纳速速来见!」

未久,二人匆匆入宫。

耶律洪基也不废话,将苏轼这些日的言行举动说了一遍,最后告诉了二人自己的决定。

「朕要苏轼的命!」耶律洪基咬牙道。

叫二人进宫的目的,不是徵求他们的意见,而是要他们给个主意,如何要了苏轼的命。

萧兀纳面色平静,按惯例仍站在一旁不言不语,耶律洪基不指名道姓,

他不会开口。

耶律斡特刺是武将出身,思路既简单又有效。

「这个容易,现在就叫一队禁军过去,当街把苏轼砍了!陛下若不介意,臣愿亲自动手。」

说来耶律斡特刺对苏轼也是恨意满满,当初他看上的一位花魁娘子,自已砸了大笔钱财仍未得手。

谁知苏轼刚来上京,这位花魁娘子便主动登门,自荐枕席,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二人春风一度,而耶律斡特刺,头上莫名多了一片绿油油青翠翠的草原。

碍于苏轼的身份,耶律斡特刺恨之入骨也不敢拿苏轼怎样,结果今日耶律洪基对苏轼动了杀心,耶律斡特刺又惊又喜。

杀苏轼这活儿,必须让他亲自干呀,最好能当着那位花魁娘子的面,把苏轼一刀剁了,多解气。

对耶律斡特刺的主动请命,耶律洪基冷看脸没哎声,而是望向萧兀纳。

萧兀纳叹道:「臣知陛下震怒,但—-臣不得不进逆耳忠言,苏轼是宋使,不能杀。如果杀了他,宋辽两国再无转圜谈判的馀地了,我大辽若无制胜宋军火器的把握,何必把事做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