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2章 越南求和与黄河再决口(2 / 2)

加入书签

「而是需要一段时间来整肃武备,恢复军队战斗力而已。」

「只要我大越军队能恢复战斗力,定然可以驱逐北寇,光复河山。」

张登桂的意思很简单,先求和,争取一段时间备战。

等我大越整肃武备,完成备战之后,再北伐收复被唐国占据的疆土也不迟。

虽然这只是一句空话,越南将来不一定会不会北伐收复失地。

但这不重要。

因为所谓的北伐,也只是张登桂拿出来,让越南上下可以下得来台的台阶。

仅此而已!

阮知方闻言,脸色一阵阴晴不定。

但是,最终他还是站了出来,开口说道。

「皇上,微臣附议。」

阮福时本来对于求和就是支持的,眼见张登桂和阮知方达成统一意见,也就就坡下驴道。

「嗯,也好!」

「为了我大越百姓,为了我阮氏的列祖列宗,朕,今日便受此屈辱又何妨?」

眼见阮福时也松了口,张登桂忙不迭的开口说道。

「皇上圣明!」

阮福时闻言,只是苦笑一声。

「若朕真的圣明,大越岂会有今日之祸?」

「河内又岂会被北寇所取?」

「希望一切都还可以弥补吧!」

阮福时现在是真的很颓丧。

原因无他,这次大唐之所以要征伐越南,全踏马是因为越南自己作死。

若非越南作自己作死,在西夷的撺掇下断掉了和大唐的粮食贸易,大唐又岂会在这时候发兵越南?

虽然从道理上来讲,越南并没有做错什麽。

粮食是他们的,卖不卖是越南自己的自由。

但是,弱者在强者面前,没有道理可讲。

大唐需要粮食,越南有但不愿给,这就是越南的取祸之道。

阮福时深吸一口气,开口询问道。

「既然求和之事已定,那不知朝中有谁可以代表我大越走一趟唐国,去向唐国求和呢?」

阮知方闻言,开口提议道。

「皇上,微臣以为或许可以让胡隆山去一趟。」

「胡隆山曾为我大越派驻唐国的使者,他在广州待了一段时间,对唐国内部各方面的情况也都比较了解。」

「让他去,应当是最合适的!」

阮福时闻言,微微点头应许下来。

阮知方继续说道。

「除此之外,微臣以为我大越此次还可以请西夷各国出面,为我大越和唐国促和。」

「此次我大越之所以会同唐国开战,便是因为西夷各国的撺掇。」

「如今,我大越要同唐国和谈,他们自然也得出些力。」

「否则,我大越便将是他们撺掇我大越同唐国为敌的事情公开,到时候看他们怎麽和唐国交代?!」

阮福时闻言,稍稍思索一阵,然后点头应许了下来。

虽然西夷撺掇越南和大唐为敌不是什麽秘密。

大唐那边肯定知道。

但是,知道是知道,公开是公开,这是两码事。

一但此事被越南公开,大唐哪怕是为了自己的颜面,即便早就知道此事,也一定会就此事同西夷交涉,要求西夷给出补偿。

……

济宁,行辕!

天地被雨幕覆盖,哗啦啦的雨声响彻。

雨水顺着瓦片汇聚,然后顺着屋檐滴落,啪嗒啪嗒的落地。

水滴落地之后,在房檐下溅射开来,在墙壁门窗全部打湿。

李奕面露急色,在厅堂上不断踱步。

不知不觉间,他的衣袍下摆已然被雨水沾湿,但李奕对此却是浑然不觉。

因为,就在刚刚,他接到了来自济南府的急报。

春汛来临,黄河上下游降水量大增,河水漫出河道,正在修建的济南府段黄河大堤上发生决口事故。

现如今,决口的黄河已经水淹了齐河,禹城等数个州县。

百姓们去年秋天辛苦补种的一季冬小麦,再度被洪水吞没。

数千正在黄河大堤上施工的民夫,更是直接被黄河水卷走,生死不知。

李奕现如今正在等候的,正是后续的报告。

轰隆!

天空中闪过一道春雷。

雨势越下越大,李奕心中的急切也是越来越浓。

这一瞬间,李奕真的感受到了一股子无力感。

他明明已经竭尽全力的在救灾,再修复黄河大堤了,但是,怎麽这才一场春雨,黄河就又决口了?!

在天地之力面前,人力真的就这般渺小吗?

在屋檐下站定,李奕抬头望天,他的眼神有些茫然。

但很快,李奕的眼神就变得坚定起来。

天地之力,确实非人力所能相抗。

但是,他却绝不会就此认命!

不就是一条黄河吗?

玛德,等打完天下他便下令在黄河两岸植树造林。

李奕就不信了,自己还能驯服不了他!

就在李奕越来越心焦的时候,李梁手中拿着一份报告,冒雨跑了进来。

「报!」

「启禀王上,济南府方向传来奏报。」

「黄河自齐河附近向北决口,数个州县化为泽国,受灾百姓恐达数十万口。」

李奕闻言,深吸一口气,然后说道。

「传孤命令。」

「让济南知府陆昭立即着手疏散百姓,尽量减少伤亡,并召集人手,准备抢险救灾,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决口的黄河给孤堵上。」

「除此之外,再传军令给驻扎济南的第34旅,驻扎泰安的423团,驻扎东昌的735团,驻扎青州的322团,立即开拔进入灾区,维持灾区秩序的同时,抽调人手修补黄河大堤。」

「告诉将士们,灾情就是军令,决口的黄河就是敌军,给孤不惜一切代价,打垮他,消灭他!」

「不得有误!」

李梁闻言,当即抱拳应是,大声道。

「喏!」

「末将明白!」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