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64(2 / 2)
说起来,杨修觉得郑公对古文经学做注释的方法,不就是掺杂自己的私人见解吗?
他杨家也是诗书传家,治学《尚书》,偏向于古文经学,向来瞧不上今文经学微言大义,扭曲经学。
郑公虽然是从大儒马融,学的是古文经,但现在却走出了郑学这一条道,给古文经做注释,掺杂自己的私货。
这不是又和今文经学靠拢在了一起吗?
要能说实话的话,杨修是瞧不上这种方法的,但无奈人家地位高,这种实话心里想想就算了。
好在他们昭国有蔡邕这位古文经大佬坐镇,杨修也不是很担忧。
此时另一边,诸葛亮也在与自家兄长细谈。
诸葛瑾几乎所有精力都在为下个月的考试准备。
外界的事情,除非与朝堂和考试有关系,其他的他暂且没有精力关心,比如郑玄到来长安可能产生的影响。
所以兄弟二人主要讨论着益州之战和昭国科举考试。
“今日我深思良久,长安此前之所以未传出动兵消息,想必是士兵与粮草早已提前在汉中筹备妥当。
所以不论是益州还是长安,皆未能有所察觉。”
诸葛亮这个猜想让诸葛瑾在一旁赞同点头。
“我也是如此猜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此顺利占据通往益州的道路,许多东西必然已经提前准备。
若我所料不差,恐怕今年科举考试之后,昭王必然要从学子当中挑选些许人去益州,这是一个机会!”
此言一出,诸葛亮颇为震惊。
“兄长这是想要抓住这个机会,去益州开启仕途之路?”
兄弟俩对科举考中这事根本没有任何怀疑。
毕竟以诸葛瑾的才学,若是去其他地方投靠,只会直接被征辟入掾吏,根本不需要像在昭国这样,多此一举先行考试。
但如今的昭国已经不是十年前那样缺乏人才了,那时候远道而来的人才,只要得到昭王赏识,马上就能身居高位。
然而十年时间过去,足够让昭国年轻一代孩子成长起来。
所以说昭国现在不算是很缺乏人才,自然也不会有人在昭国一步登天为高官。
想要在昭国步入仕途,只能老老实实进行科举考试。
若按照正常路线,恐怕是先下放到郡县去历练,从简单的小吏做起。
但现在有个捷径,诸葛瑾今天一听到益州消息,就确定益州能很快建立功绩。
毕竟在昭国境内,关中和并州幽州凉州等地根基已经稳固,基本无什么大事。
文官想要立下功劳,其实不太容易的,大多数时候只能顺着资历慢慢熬。
但益州现在需要花大力气治理,昭王到时必定要调许多官员南下,所以诸葛瑾不想错过这次机会,他笃定益州会有很多大展拳脚的地方。
“错过这一次,只能等下一次中原开战了,至少要两三年。”
昭王稳扎稳打的风格,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
明明前两年也能出兵南下,但为了彻底让凉州安定下来,昭王不止不出兵南下,就连中原战场的事情都不插手。
关东两个朝廷打得你死我活,战火纷飞,琅琊诸葛氏也在战乱当中受到了很大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