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71章 一报还一报(1 / 2)

加入书签

第271章 一报还一报

「江南的粮食还有多久才能运抵京师?」

偃月堂,李适之眉头深锁的看向韦坚道:

「还有河北的。」

韦坚也是刚刚从火场那边过来,他虽然是京兆府老大,但是担责是落不到他头上的,东市署保住之后,他便将善后工作交给了长安令苏震,赶来偃月堂参加议事。

韦坚淡淡道:

「第一批粮食大概还需半个月,剩下的在两月之内可陆续抵达,但是江南的粮食进了京,是要入库的,今年的预算基本已经将粮食分完了,不能用来补亏空,否则今年都不好过,至于河北,李齐物不配合,催缴上来的赋税连江南的四成都没有。」

严挺之听了顿时皱眉:「什麽叫不配合?范阳占了九州之地,河北还能剩下几个地方可以供给京师?四成已经不少了,不能逼的太狠了。」

范阳节度使辖区,有九个州,幽州(涿郡)丶蓟州(渔阳郡)丶州(川郡)丶檀州(密云郡)丶易州(上谷郡)丶定州(博陵郡)丶恒州(常山郡)丶

莫州(河间郡)丶沧州(景城郡)。

基本就是河北北部,围绕北京一带的地区。

那麽河北南部,范阳是管不了的。

江南两淮地区,荆州两湖地区,河南地区丶河北南部地区,是朝廷的四大赋税重地。

其中河南为首,因为大唐的河南道,包括了河南与山东地区,河北最末,因为河北一半划入了范阳和平卢,而节度区的纳税跟正常地区是不一样的。

半个河北供应了江南赋税的一半,其实已经是非常恐怖了,因为江南地区囊括了淮南道和江南东道,几乎是小半个南方了。

但是在大唐,很多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河北应该贡献更大才对,原因就在于过了长江地广人稀,而河北的人口是非常密集的。

「往年要占据六成甚至七成,去年才四成,」韦坚呵呵道:

「李齐物说什麽清理河道挪用了一部分,我也清淤了,怎麽依然能正常保供呢?他这是藉口吗?他这是不称职。」

眼下能苦一苦的地方,确实只剩下河北了,江南去岁的租粮已经全部调运,

实在没有馀粮了,河南地区也是这样,至于巴蜀的粮食运到京师,那是年中的事情的,无法解当下的燃眉之急。

李林甫也是一阵头疼,想要平抑长安粮价,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国库拨粮流入市场,强行压低价格,但是国库也没有粮食了,剩下的粮食那是储备应急之粮,轻易不能动的。

很多官员一直在建议打开东西市署的官仓,暂时顶一顶压力,李林甫一直拖着没有批,已经让很多人在私底下怀疑,库里根本没粮。

好在这次韩朝宗玩命的保粮仓,让很多人的疑心稍微减轻了一些。

「发文李齐物,」李林甫沉声开口:

「告诉他,户部要将储备粮食拿出来平抑物价,让他务必在两月之内供应长安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否则,以国法治罪。」

严挺之闻言,很想帮着李齐物说几句话,但是转念一想,当下的艰难,也确实只有河北能解了。

保大还是保小,肯定还是保长安。

李林甫这条命令,几乎就是死命令了,因为他要动国库储备用来应急,那麽李齐物要是补不上这个缺口,还不知道会给他个什麽罪名。

反正不会是催缴赋税不利,这太轻了,与补不上储备粮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四配。

很多官员也赞成李林甫的这个法子,虽然长安眼下还只是处在粮价飞涨的阶段,但是距离粮荒,很可能就是一天的事情。

一旦暴雷,朝夕之间长安就得大乱。

李林甫还是牛逼的,决策非常果断,因为就在今天的这场大火之后,很多粮行已经在限售粮食了。

原因就是东市烧了一座盐仓,虽然这座盐仓并不大,但影响却不小。

在后世,影响蔬菜价格上涨的是鸡蛋,影响肉类价格涨跌的是猪肉,说到底是油价与RMB。

在大唐,就是盐,因为盐是第一等的战略物资,它一涨,所有吃的都得涨。

李林甫的动作非常快,午时都不到,左右领军卫便开始在长安拿人了,但凡限售粮食的,第一次警告,如果不改,即刻拿人。

同时,他奏报李隆基,打开了皇城的官仓,十方石储备粮食第一时间以低于当下粮价的价格,被送入东西市署,韩朝宗负责将粮食流入市场,平抑当下粮价。

中午吃饭的时候,李林甫特意将裴丶严二人叫至身边,希望两人能给李齐物写封信,阐明利害关系,务必让他按期交付,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张九龄丶裴耀卿丶高力士丶吴怀实丶严挺之丶吕令皓丶李齐物,这是一个利益小团体。

虽然张九龄完蛋之后,这个团体出现分崩离析,但旧时的关系仍在,李齐物便是严挺之的门生,老师的话,他还是会听的。

「河北的赋税一向都很重,这对当地的维稳不利啊,」严挺之叹息道:

「我们应该想个办法,降低关中对河北赋税的依赖,否则长此以往,河北只怕会出乱子。」

裴耀卿笑了笑,道:

「办法不是没有,是行不通,丰年留关中,荒年去洛阳,就可以解决问题,

但是圣人不会去洛阳。」

如果政治中心迁到洛阳,那麽自然会有大批的跟随者,主要就是门阀世家。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老百姓是消耗不了多少粮食的,粮食的最大消耗来自于贵族以及军队。

大唐将军事重心从关中移至边关,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缓解粮食压力,

否则全国的粮食都得往关中送,这就是为什麽大运河是在隋朝开挖的,因为隋朝的贵族集团和军队都集中在关中。

而洛阳这个地方,叫做四战之地,除了北面有太行山为屏障,几乎无险可守,那麽它做为政治中心其实是不合适的,非常容易导致改朝换代。

宋朝就是选错了地方,以至于无法抵挡金军南下,被迫撤往长江以南。

那麽在当下外重内轻的局面下,李隆基除特殊情况之外,无论如何都不会去洛阳,因为藩镇一旦反水,洛阳是守不住的。

什麽叫特殊情况呢?长安没粮了,而李林甫绝对不敢让这样的情况出现,否则他就不是罢相那麽简单,很可能会下狱。

「眼下除了改善漕运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了,」李林甫苦笑摇头:

「隋王以前给我出过一个主意,还算可行,那就是将巴蜀的粮食从襄阳转运北上,这样一来节省了不少路途,但这项工程,当下做不到,咱们先得将这几年熬过去,才能着手计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