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24章 和平使者(2 / 2)

加入书签

新丰驿的老大,是从右武卫调任的兵曹参军事韩混,前宰相韩休的弟弟殿中丞韩倩家里的老二,李瑁幕僚韩的堂兄。

既然是驿站,自然要占据水陆要道,新丰驿在县城以东四里的运河边上,这里也有仓库。

在隋唐,是先有的新丰驿,才有的新丰县,因为运河是隋朝挖的,靠着运河之利,这个地方在历经数百年之后,重新热闹起来。

新丰这两字从何而来呢?源自于汉朝。

高祖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将自己的老爹从沛县老家接入关中,但是他爹呢,

在这里因为语言不通而无法融入,于是刘邦从沛县老家将乡民迁徙至此,在这里建了一座城,取名为新丰城。

为什麽是新丰呢?因为刘邦的老家是在沛县的丰邑,而丰邑呢后来成为丰县,新的丰县,就是新丰了。

韩混最近频繁在与杜鸿渐接触,之所以频繁,那肯定就是商量不妥嘛。

如果做一件事,一次就能成功,那就没必要一直去做。

从洛阳流入长安的恶钱,新丰驿存储了一半,另外一半才在新丰仓。

「我虽为兵部直管,但事实上,兵部的命令在我这里,分量并不重,」

这天晚上,杜鸿渐带着薛和露,再次约见韩混。

而韩混早就不耐烦了,只是碍于情面,才没办法推脱,试问,你已经否定了一件事,对方却不停的来纠缠你,搁你,你也烦啊。

「我也知道你的难处,」

薛和露今日亲自来劝,主动给韩混勘酒道:「但是当下,你必须要做出选择了,只要你配合我们,你的这个位置,谁也动不了。」

韩混摇了摇头:「但我谁也不想得罪,你们别再为难我了。」

新丰驿的管事,就是典型的庙小神灵大,别看这里的主官职位不高,权力可不小,这可是顶级央企,也正因职责过重,所以这个位置也超级难干。

而且,无论朝堂哪一派,都默认这个地方的主官必须是中立派,因为他们谁也无法安排自己人过来,来回拉扯之下,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选个乾净的人。

老韩家一直都是官宦世家,近三代,便有好儿个在中枢的,他们家自从仕唐以来,就一直是中立派,从不参与党争,是出了名的和平使者。

本来新丰驿这样的央企,皇帝安排心腹是最合适的,那样一来谁也没话说,

事实上,李隆基在继位之初就是这麽干的,但是姚崇给他换了。

从姚崇开始,新丰县的录事参军事,先后有三个姓韩的千过,老韩家快霸住这个地方了。

上上一任,就是李瑁幕僚韩混的亲二哥,韩洽。

「你不知道韦坚最近在做什麽吗?他还是不死心,想要将运河改道,到那个时候,新丰驿可就没有了,」杜鸿渐耐心劝道。

谁知道人家韩混根本就不在乎,说道:

「没有就没有了,你们觉得管着这里是份美差,但我从未这麽觉得。」

这就是不干不知道,越干越烦恼,无数人盯着这里,一点差错都不能有,一个不好,就是里挑外,两头得罪。

属于典型的杀头岗,要麽安全退下来,要麽是死。

而老韩家当惯了和平使者,干这种事情非常有经验,大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事含含糊糊得过且过,逢人就说好话,赔笑脸,图个谁也不得罪。

但是呢,老韩家这一代,还是冒出来一个刺头,那就是韩混了,别看这小子在给他爹服丧,长安发生的事情那都是清清楚楚。

而他呢,是支持李瑁的,属于是违背祖训了,私下里,也跟韩混联系过,意在提醒他,当下朝堂局面复杂,能装傻一定要装傻。

但是韩混呢,没有听明白韩混的意思,而且韩混是弟,他当哥的,也是习惯不将弟弟说的话当回事。

什麽叫局势复杂?太子的储君之位不稳,就叫局势复杂,如果稳固的话,那就不复杂了。

「嗣吴王疯了,信安王病了,你听说了吧?」薛和露道。

韩混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薛和露道:

「我所说的请韩郎配合,并不是让你听我们的指派,而是有些事情不该做,

就不能做,当下右相整顿恶钱,这个时候,你务必要把好这道关,缩减入京恶钱数量,配合朝廷财政过渡,韦坚的话,你现在不要全听他的,信安王这麽一退,

太子势微,隋王势壮,你配合我们,不会吃亏的,而我们也能保住你。」

韩混一脸苦恼的沉吟半响后,叹息道:

「实话跟你们说,我在这里,奉行不管丶不问丶不究丶不说,韦京尹办事,

是不经过我的,我也不想插手,你们想拦着他,可以想其他办法,找我就是将我扯进去,我不能这麽做,请转告隋王与右相,我唯独能做的,就是不偏不倚,不管不顾。」

这个人这麽难缠,是薛和露没有想到的,怪不得杜鸿渐几次接触,都是徒劳无功,人家是铁了心置身事外。

新丰驿这个地方,你想要插手管理,绕不开韩混,别看对方嘴上说什麽四不管,哪件事都是从人家眼皮子底下过去的,心里明镜似的,一清二楚。

关键是,这个人你还换不了,李林甫想换,也只能换个中立的,若不然,其他人绝对不答应。

薛和露只觉此番见面,真是大触霉头,谁知道对方竟是这麽一个耿直boy。

但是转念一想,人家这家子的立身之本,不就是这个吗?要不是多年以来奉行中立,估计早落魄了。

「这件事,你跟韩混打过招呼了,但是很显然,他没有说动他这个堂哥,」

返回县城的路上,在马车内,薛和露皱眉道:「韩混这个人,究竟靠得住吗?」

杜鸿渐点了点头:「深得隋王器重,甚至可以说,他是我们这些人里,隋王最看重的,府主最早提出出嗣的时候,韩混是唯一一个赞同的。」

薛和露一愣,道:「如此有先见之人,倒是让人心生仰慕,期望早日得见,

我在洛阳的时候,听说过这个人,年纪虽小,才名却是不弱,可惜家中排行太末,说话没有分量。」

没错,你在外面名气再大,在家里,排第几就是排第几,韩休能生啊,九个儿子呢,韩才排老六。

他要是家里的老大,这一次说不定就说动韩混了。

你弟弟就算是大领导,回了农村,照样被种地的大哥数落,还不敢还嘴,可见老大在某一方面,天生就有优势。

「大安坊,如今已经落入咱们的手里,但是新丰驿的恶钱,还是会通过各种渠道送入长安,」薛和露叹息道:

「韦坚未雨绸缪,早早的拿下京兆尹,对我们太不利了,这个人早死一天,

我们早轻松一天。」

杜鸿渐小声道:

「刚才没来及跟你说,太子和韦坚,今天早上去了杜公府上,结果如何,你肯定猜不到。」

薛和露笑道:「怎麽猜不到?多半是将杜希望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杜鸿渐一愣:「你怎麽猜到的?不应该啊。」

薛和露道:

「很难猜吗?名义上的太子少傅,却过着半隐退的日子,太子会高兴吗?他和隋王中间还有个你,太子此番意在警告杜希望,你不是躲清闲吗?继续躲,哪天要是让我知道你耐不住寂寞了,小心我收拾你。」

杜鸿渐苦笑摇头:「怪不得隋王将这里的事情,尽数托付给你,薛郎洞若观火,某自愧不如。」

在长安本地,有两个姓氏,你必须搞清楚他们的立场,一个韦,一个杜。

这两家在朝堂做官的,实在是太特麽多了。

韦家的立场,有韦坚在维持着,那麽杜家什麽立场,李亨李瑁都不清楚,而杜希望在老杜家,已经是能排在前五的说话有分量的大佬了,必须震镊一下,让他们规规矩矩的。

这就是为什麽,历史上太子妃被和离之后,上位的会是杜良娣,得罪了韦,

就不能再得罪杜了。

而此时的韩混,也没有闲着,就在他爹的坟边上,不停在劝说他的哥哥们。

昌黎韩氏,名门望族,老家是辽宁义县,不过他们家早就南下进入中原,分成了好几支,韩混他们家很早就定居长安,至于大诗人韩愈那一支,是去了河南,河南的是大宗,这就是为什麽,韩愈被称为韩昌黎。

他们韩家本来就是河南人,是东普末年为躲避战乱,迁居到昌黎的,昌黎是他们的郡望,后来南北朝时期又陆续回来,分布各处。

韩很清楚,自己说话没分量,靠自己去办成一件事情非常困难,惟有说服他的兄弟们一条心,才能帮助到李瑁。

而韩混是个非常牛比的说客,自从了解到隋王起势之后,他就预料到早晚会有那麽一天。

所以他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在给他的兄弟们洗脑了,并且在逐步见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