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08章 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2 / 2)

加入书签

无论是官厂还是民坊,只要独大,都是一个结局,那就是毁灭自己本身。

「有意思。」朱翊钧看完了整本奏疏,前面王家屏讨论了大明内部矛盾,后面,王家屏给皇帝整了个大活儿!

安南国莫家,打算归附大明了。

安南国的局势极为复杂,符合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的典型特徵,后黎朝的祖宗黎利造反,交趾十三司再次变成了安南国。

时光荏苒,安南国大体变成了:『朝中权臣无数,朝外四方割据』的局面。

莫登庸当年篡权夺位后建立的莫朝,占据了首府升龙城(今河内),也就是红河以北地区;

郑家扶持的后黎朝占据了南方,这郑家也不是什麽善茬,国王黎维潭连个橡皮图章都不是;

再往南还有占城,占城地区本身就跟北方不对付,北方乱起来,占城乾脆就直接自立门户了。

除了这三个主要势力之外,还有两个势力,一个是隆平武家,一个是顺化阮主。

莫家丶郑家丶武家丶阮家。占城王就是安南国五大势力。

要彻底投降大明的是莫家人,要请天兵镇守升龙城,原因也很简单,天兵再不去,他们老莫家连升龙城这个首府都守不住,要被郑家人夺走了。

自从莫朝的建立者莫登庸死了之后,这北莫朝,就是老爷们年过四十,一天不如一天。

宗室内讧,你方唱罢我登台,城头王旗换不休;军队不听调令,动不动就搞兵谏;对外作战屡战屡败,而且是大败亏输,从压着老郑家,到被老郑暴揍;

莫氏也有豪杰,摄政王莫敬典活着的时候,还能勉强维持,莫敬典一死,老莫家有点泥沙俱下明天完蛋的徵兆。

本来就在摄政王庇护下长大的莫茂洽,这眼瞅着这国势垂危,也不端着了,打算直接投明了。

莫茂洽成为莫朝国王的时候,才1岁,都是摄政王莫敬典维持,那是拳打朝中,脚踢朝外,跟郑家打的你来我往,没让郑家占到便宜。

可是这摄政王病死了,威权人物死亡,莫茂洽根本没办法掌控朝局,反覆权衡利弊后,莫茂洽打算参考离线君主制,到大明当个离线安南王。

让莫茂洽和满朝文武做出这个决策的原因。

有两个,一个是大明的离线君主制搞得很好,比如琉球国王尚久和倭国国王足利义昭互相泼粪的戏码,就传到了安南国,除此之外,还有宗主大汗土蛮汗,也是离线君主制。

大明做事要脸,虽然我兼并了你的领土,但我还是把你的王室养了起来,仍然是人上人上人的地位,就是藩禁有点别扭罢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莫朝本身就是大明的属地,不是藩国,莫茂洽是大明册封的安南都统使,秩从二品,世袭罔替,作为大明册封武官,作为大明属地,现在撑不住了,要大明支援,非常合理!

大明来驻军,大明来管理,他莫茂洽一家子,进大明享福咯!

「这个莫茂洽想的倒是挺好的,他下面那些人能同意?」朱翊钧看着这封奏疏,考虑可行性。

「陛下,是莫朝那些文武们逼着莫茂洽内附,莫茂洽也是顺水推舟就答应了下来,还专门祭祖禀报了列祖列宗。」冯保摇头说道:「不背靠大明,郑家人杀到升龙城,能把他们全家都杀了。」

「大明做事是有规矩,讲分寸,顶多不让他们继续做官,还能把他们给杀了不成?」

局势变化和张居正有关,张居正从安南国进口粮食,也就是舶来粮,后来王家屏加大了力度,硬生生的把舶来粮的规模扩大了数倍,摄政王莫敬典死了之后,内外矛盾过于严重,外有强敌,民乱不断。

投了大明有活路,投了南郑,南郑拿他们祭旗。

「王家屏为什麽没有意见?就说了这麽一件事,他打算怎麽办?」朱翊钧敏锐的察觉到了王家屏话没说完,他就禀报了事情,没有地方意见。

朝廷对那边情况不太了解,如何做出决策?

「王巡抚还有密疏传来。」冯保将一个密匣拿了出来,这得皇帝亲自解开,是另外的沟通渠道。

朱翊钧检查了密匣确定无误后,打开了密匣,才看到了王家屏的处置意见。

「怪不得王家屏不说呢。」朱翊钧看完了里面的密疏,选择了烧成灰,王家屏没说过密疏里的话。

王家屏在密疏里就非常直白了,就一个字,等。

他投降大明就接受?他投降,大明就要让莫茂洽做闲散王爷?他想当狗,大明就允许他做狗吗?

等到北莫真的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等到南郑真的打进了升龙城,大明再介入,才是最优解。

莫茂洽的确是大明册封的世袭安南都统使,但是它事实独立,属地也只是名义上的,如何把名义属地变成真正的属地,才是朝廷应该考虑的。

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不是山穷水尽,大明在安南国的统治,会学了当初永乐宣德旧事,陷入无法有效统治丶地方反抗力量过于强大丶撕裂过于严重的困局。

那些个莫朝的食利者,大明不杀了他们,政策决计无法推行下去,不如打成一片赤地再动手,空白的纸才好作画,如朝鲜事儿。

这就是王家屏的态度,他的想法,写到奏疏里,多少有点道德败坏,坏的有点过分了,如果没有密疏制度,王家屏这些心里话,朱翊钧不会知道。

朱翊钧思索了下说道:「下旨广州府,王家屏回京听用,遣兵部右侍郎刘继文,前往广州任广东巡抚。」

其实内阁的意思非常明确了,王崇古举荐王家屏回京,显然是和张居正通过气儿,王家屏久任两广,要是同意北莫内附,王家屏短时间不能离任,既然内阁同意了重大人事调动,显然是达成了共识。

这就有了非常合理的继续等下去的理由,王家屏回京了,新巡抚刘继文刚到广州府,需要熟悉业务。

按照王家屏的估计,顶多三五年时间,北莫就彻底撑不住了。

朱翊钧的圣旨传到了内阁,很快层层传递了出去,王崇古回到家的时候,全晋会馆的招牌已经被摘到了王崇古家里。

王崇古不住全晋会馆,他也很少过去,现在全晋会馆的牌子摘到了他的家里,他看着招牌,可谓是五味杂陈。

「儿呀,当年新郑公高拱丶吏部天官杨博丶我,组建这个晋党,建这个全晋会馆,其实就一个想法,解决俺答汗入寇,给大明朝止血。」王崇古站在牌匾前,重重的叹了口气,身形都佝偻了几分。

「这都二十多年过去了。」王崇古摸了摸牌匾上的字,这字还是高拱写的。

「当初朝廷穷的叮当响,西北战事就像是个尺长的伤口,大明不停的流血,冒着天下大不韪,我们和俺答汗媾和了,若到这一步,我还能问心无愧的说一句,我们是忠臣良臣。」

「再打下去,谁也奈何不了谁,还浪费国帑,罢兵媾和,违背了祖宗成法,但必须要做,不和,大明一定要亡,必然会亡。」

「但后来,人心就变了,跟疯了一样,最后都变成了奸臣,佞臣。」

王谦眉头紧蹙,摇头说道:「爹,陛下可没说过新郑公丶杨博是奸臣佞臣,可都是给了谥号,还给了官葬,盖棺定论,也不是奸臣,徐阶丶张四维才是奸臣佞臣。」

王崇古笑着摇头说道:「也就是陛下心胸开阔,懒得跟新郑公计较罢了,陛下本不想给高拱谥号的,那是张居正硬求来的,现在陛下要把新郑公挖坟掘墓,张居正也拦不住的。」

「新郑公这个倔老头,这辈子,犯的最大的错,当初愣是没看出来陛下是偷懒。」

「行了,把牌匾砍碎了,拉柴房烧火就是。」

高拱有两个罪过,第一个就是断言皇帝不学无术,长大了很难治天下;第二个就是内阁口出狂言,十岁人主不可治天下,换任何皇帝,高拱都不可能有谥号。

陛下心胸宽广,懒得理他而已。

别说高拱,就是张居正也非常悲观。

「爹,陛下为何要把这个牌匾给摘呢?」王谦低声说道:「我不明白。」

「你平日里那麽聪明,到这大事儿上怎麽能犯糊涂呢?!」王崇古十分严肃的说道:「陛下在护着咱们家,那王家屏是晋党底色,你爹我跟他不是一路人。」

「他要是回京了,全晋会馆还在,他就有那个本事,对咱们家反攻倒算。」

「现在全晋会馆都没了,他坐馆也是坐的工馆,我建的,他就是吃了一百个苍蝇一样恶心,就只能忍着。」

王谦连连摆手说道:「我不是不明白陛下的用意,这个我当然懂,我就是不明白,为何父亲和陛下,都判断王家屏要清算咱们家呢?」

王崇古摇了摇头说道:「为什麽?因为你爹我为了保命,做了晋党的叛徒,叛徒最是可恨了。」

「王谦,你记住,这朝堂就一句话:胜败非常重要,败则怀恨在心,胜则反攻倒算,古今中外,莫概如是!」

王谦认真品了品,只能说自己老爹不愧是奸臣,老奸巨猾,总结的非常透彻,他赶忙说道:「爹,我知道了,只要一直赢就好了,我站陛下这边,陛下赢,就是咱们家赢。」

「我坚信,陛下能一直赢下去。」

理由挺简单的,皇帝陛下比张居正本人还要心狠手辣的多的多,历史似乎总是如此,无情对无脑的胜利。

「爹,我从府上支了一百万银。」王谦低声说道。

王崇古眉头一皱的说道:「拿这麽多银子,去干什麽了?」

「投资西洋尽头的吉福总督府去了,内帑国帑确实没有多少银子,办事得银子,我就拿银子给陛下了。」王谦告诉了王崇古银子的去路。

给陛下投资在西洋和大西洋交汇处的吉福总督府了,和红毛番的莫三比克总督府打对台戏。

「言官们对吉福总督府意见很大。」王崇古有些无奈的说道:「确实,看起来不太划算,朝中精算之风,一如当初。」

「确实,短期内,看不出什麽巨大收益来。」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