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88章 抬棺(1 / 2)

加入书签

第288章 抬棺

魏博满怀壮志,步伐坚定地离开了。

他的身影逐渐消失在远处,背影中满是对未来权力巅峰的憧憬。

就在此时,谢泉带着一位西洋人匆匆赶来,求见徐青。

这位西洋人是他新近结识的好友,身份是一名传教士。

「这位便是徐大人,当世文曲星下凡呐!在咱们大虞朝的地位,就如同你们西方的大主教那般尊崇。」谢泉满脸热忱,侧身向身旁的传教土介绍着徐青。

这位传教土为了能在中国顺利传教,可谓煞费苦心。他给自己取了个极具深意的中土名字一一周太玄。

不仅如此,连头发都特意用颜料染成了黑色,力求融入这片土地。

「太玄」二字,蕴含着非凡的寓意。

在中土,《太玄经》乃是解读《易经》的重要典籍,而《易经》贵为经王,

其地位恰似西方的《圣经》。

他以「太玄」为名,想要藉助中土文化的力量传播教义的意图不言而喻。

徐青与周太玄一番深入交谈,清楚了眼前这位传教士是个「大虞通」,对中土的诸多事务了如指掌,而且见多识广,谈吐不凡。

从诗词歌赋到风土人情,从政治制度到民间习俗,他都能侃侃而谈,见解独到。也难怪谢泉会与他结交为友。

如今的南洋,局势错综复杂。朝廷水师与西洋人摩擦不断,冲突时有发生。

但西洋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见识到了大虞水师那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火器后,他们内部迅速出现了分裂。

毕竟大家远渡重洋而来,不过是为了求财,谁也不愿轻易卷入无意义的死伤之中。

周太玄就代表着他的国家一一马切拉的立场。

马切拉在西方算得上是一个颇具规模的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体系。当下的西方,局势犹如大虞朝的春秋末期,诸国林立,彼此之间纷争不断。

然而,他们却共同信奉着一位神灵一一「阿罗诃」,这「阿罗诃」在西方的地位,就如同中土道教的大天尊一般,是西洋人精神信仰的核心。

徐青:「我在南洋之时,研读了一些你们西方的典籍。听闻这位阿罗诃还有诸多别名,诸如阿蒙丶弥赛亚丶摩柯末德就因为争夺代表他的正统信仰,你们之间战火纷飞,发动了无数战争—」徐青侃侃而谈,对西方世界的了解程度,让周太玄大为震惊。

他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土了解颇多,却没想到徐青对西方同样知之甚详。

但细细想来,眼前这位徐大人,此前平定南洋,如今又是大虞朝最开明的执政官,知晓这些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阿罗诃在人间拥有众多化身,直至今日依然存在。若论境界,甚至超越了贵国宗教里所提及的造物主」周太玄不甘示弱,试图宣扬自己的信仰。

他挺直了腰杆,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佛在讲述一个不容置疑的真理。

徐青淡然一笑:「如果这位西方神真有如此神通广大,那中土理应早已沐浴在的神光之下。可现实的局势却是,你们西洋人迟早会被我们赶出南洋。对了,听说你们西洋人如今已经侵入了天竺国——」

徐青的话语,每一个字都仿佛充满了洞悉世间万事的智慧。

周太玄愈发感到意外,天竺国的事情,许多西洋人都知之甚少,没想到这位大虞朝实际上的执政者,竟然比自己还要了解。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周太玄对徐青的钦佩之情愈发浓烈。

尤其是这位大虞朝的执政官,对西洋学问毫不排斥,这让周太玄仿佛看到了传教的希望之光。他心中暗自盘算,或许可以藉助徐青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宗教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然而,谈话的结尾却让他如遭雷击,差点当场喷出一口老血。

「谢先生,周教士着实不错,我很是欣赏。那就让他暂时担任宫廷画师吧。」徐青的声音平稳,却不容置疑。

宫廷画师?

周太玄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脑海中禁不住浮现出大虞朝的那句诗「不问苍生问鬼神」。

自己满心期待着传教,却被安排去做宫廷画师,这落差实在是太大了。他的脸上瞬间失去了血色,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想要说些什麽,却又无从开口。

一旁的谢泉看到周太玄那哭笑不得的表情,心中暗自好笑。近来,应天府的风气愈发开放,城里的居民甚至搞起了相亲活动,据说还是徐青发起的。

徐公明这一手,就好比双方见面都颇为满意之后,对方却突然来一句,这姑娘不错,很适合咱家的马夫,实在是让人措手不及。

徐青的态度坚决,周太玄纵使满心不情愿,也只能无奈地离去。他的脚步沉重,仿佛每一步都带着无尽的失落。

2

徐青见周太玄离开,便向留下的谢泉解释道:「西洋画自有其独到之处。本朝有一位姓曾的画师,发明了一种名为「墨骨法」的技法,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洋画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

谢泉知道此人,这位画师作画,一向先是用墨笔仔细勾线,定下人物面部的轮廓结构,再用淡墨轻轻晕染,细致地表现出面部骨骼肌肉的凹凸和细微变化,

最后进行加彩,用淡彩层层敷染,将面部结构的立体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号称「如镜取影,俨然如生」。

凭藉这独特的技法,他在南直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画风,已然踏身当世名家之列,润笔费颇为丰厚。

如今此人年近八旬,还要娶二八年华的小姑娘呢。

对了,他的妻子,已经病死了三任。

听说都是长期饱受房事折磨才体虚生病。

随后,徐青说出了自己更深层次的用意:「马上又到年关了,我打算让周太玄为陛下作画,之后找人临摹,张贴在各处衙门的值房里,以此彰显皇威。」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步,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仿佛在构思着一幅宏伟的画面。

谢泉听闻,不禁暗自佩服徐青的高明。这一招既巧妙地拍了陛下的马屁,又无需花费太多钱财。

关键是,大虞朝的官员们向来热衷于追求进步。值房里挂上了老皇帝的画像,自然也会想着再添些别的陪衬,比如徐六首的画像,或是夫子的画像。此事,即便徐青不提,复社的党人也必然会主动提出。

一幅画像,便能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加深徐青的权威,而且还无需强制命令,实在是一举多得。

其实,这做法与道门丶佛门供奉神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徐青的方式更加润物无声,不着痕迹。

而且宗教的组织架构向来以严密着称,有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徐青与谢泉商议妥当后,便前往延年宫拜见老皇帝,准备向他提出了在衙门里悬挂画像一事。

延年宫的宫殿宏伟壮丽,雕梁画栋,尽显皇家威严。

徐青稳步走进宫殿,恭敬地向老皇帝行礼,说了来意。

老皇帝听闻,不禁莞尔一笑:「你这小子啊,总是擅长搞这些别出心裁的事儿,还是多把心思放在正事上吧。」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宠溺,脸上的笑容和蔼可亲,仿佛在看着自己的晚辈。

徐青神色庄重,一脸正色道:「陛下的事,便是天下最大的正事。」他微微低头,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老皇帝的忠诚。

老皇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随后岔开话题,询问起北方的局势。如今北方已然呈现出独立之势,可老皇帝和徐青却默契地选择不挑破这层窗户纸。

徐青只是委婉地提及玉亲王在北方大刀阔斧推行改革,以及王巩等重臣全力支持的情况,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这些举措颇为赞许的态度他的言辞谨慎,

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既表达了对玉亲王改革的认可,又没有触及到敏感的政治问题。

老皇帝微微点头,感慨道:「玉亲王能迈出这一步,朕深感欣慰。不过年轻人容易意气用事,做事若是不够周全,肯定会惹出麻烦。到时候,你们这些臣子可要多费心,务必匡正他的过失。」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似乎在为玉亲王的未来感到忧虑。

当真是慈父楷模!

「臣等必定竭尽全力,效犬马之劳,更愿陛下万寿无疆。」徐青言辞恳切,

最后一句「方寿无疆」才是重中之重。他提高了音量,语气中充满了真诚。

老皇帝听了,十分欢喜:「人啊,不能活得太久。活得越久,越是遭人嫌弃他微微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落寞的神情,仿佛在感慨岁月的无情。

徐青连忙义正言辞地反驳道:「陛下乃我大虞的擎天之柱,方民敬仰,陛下长寿,是我大虞之福,百姓之幸。」他说得慷慨激昂,脸上满是崇敬之情。

君臣二人相谈甚欢,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徐青接着又说,已经找了戏班子编排《西游记》的话本,以供皇帝消遣娱乐。老皇帝对此兴致盎然,还打趣地说徐青是他的观自在菩萨,四处显灵,扶危济困总而言之,君臣之间其乐融融。但他们都心照不宣地没有提及徐玄扈的事情。

等到徐青离开延年宫,老皇帝转头对身边的陈忠说道:「这小子心比天高啊。对了,徐家的小儿,如今境况如何?」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关切。

「听说被徐夫人关起来了,不准任何人接触,每日按时送饭。」陈忠小心翼翼地回答。

他与徐青交情匪浅,但在徐家的事情上,对老皇帝却毫无隐瞒。当然,老皇帝不问的事情,他便夹杂在一大堆秘本里呈上去。反正老皇帝看到了,那是徐青运气不好;要是没看到,他也不用担责。

这就叫书海战法,外朝的文臣们最喜欢用。有些事,不想让皇爷知道,又不敢不上奏,就只能如此。皇爷也是人,总会有疲惫的时候,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都知晓。什麽都要管,什麽都要知道,可是会折寿的呢。

不过,关于玉亲王那些偕越的行为,陈忠都特意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没办法,他对皇爷的忠心日月可鉴,绝不可能为了玉亲王犯下欺君大罪。

「惟中,复社的社务调查统计司必须尽快成立。攘外必先安内,如果社务混乱不清,咱们复社迟早会变质,伤害到真正的自己人———」徐青一脸严肃,坐在书房的主位上,目光紧紧盯着严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